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本斛堂系列

白酒惊人一跳


  

白酒惊人一跳

  近期,A股白酒上市公司三季报悉数出炉,交出一份近十年来行业表现“最差”的成绩单。

  2025年第三季度,白酒板块(A股20家上市公司)整体实现盈利收入786.9亿元,同比下滑18.4%;实现归母净利润280.6亿元,同比下滑22.0%。

  而将时间拉长到2025年前三季度,行业营收同比增速为-5.83%,归母净利润增速为-6.93%。相比去年同期的高增长,增速分别下降了超过15和17个百分点。

  今年三季度,高端酒(主要指茅台、五粮液、泸州老窖)营收同比下降15.0%,净利润同比下降14.8%。

  今年前三季度,贵州茅台实现盈利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(分别为+6.3%和+6.2%)。而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则已承压,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3.7%和7.2%。

  今年三季度,次高端酒净利润同比下滑21.5%,压力明显。其中洋河股份Q3营收同比下降29.1%,并录得3.7亿元亏损。今世缘Q3营收也下滑了26.8%,净利润下滑48.7%。

  今年前三季度,次高端白酒也呈现分化。山西汾酒是唯一例外,前三季度保持了营收和净利润的正增长。

  其它昔日明星集体下滑:水井坊前三季度净利下滑71.02%,舍得酒业净利下滑29.4%,酒鬼酒更是录得净亏损。

  今年三季度,区域酒受冲击最大,营收同比骤降35.2%,净利润更是暴跌81.4%。

  口子窖Q3营收下滑46.2%,净利润暴跌92.6%;古井贡酒Q3营收下滑51.7%,净利润暴跌74.6%;老白干酒Q3净利润也下滑了68.5%。

  从前三季度看,在统计的11家该类酒企中,所有公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均为负增长。

  从ROE(净资产收益率)的趋势来看,白酒行业的赚钱能力已从巅峰期急速坠落。

  数据显示,白酒板块ROE在2023年前三季度达到高点,接近23%,此后连续两年大幅回落,2025年前三季度仅剩约19%,创下近七年来的新低。

  第一,整个白酒板块的营收和利润,已从增长转为两位数的下滑,而且降速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。

  第二,行业承压时,只有品牌力最强的龙头能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,而大部分二三线及区域酒企的业绩则出现了断崖式下滑。

  第三,白酒不只是营收和利润增速放缓,更是从“高收益、高回报”的黄金时代,进入了“低增长、低效率”的调整周期。

  过去,白酒的增长依赖三根支柱:政务消费、商务宴请和民间需求。而在2025年,这三根支柱同时松动了。

  政务消费:2025年5月,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的出台,对公务接待中的酒水消费进行了严格限制。这让人联想到2013年的“三公消费”禁令,当时政务消费占比高达40%,禁令一出,行业几乎是休克式下跌。

  2025年新政会有影响,但更大是作用于心理层面(经过十年调整,白酒消费结构转型),为本就疲软的市场情绪又增添了一层寒意。

  自2022年以来,房地产开发投资已连续三年下滑,工业公司总利润也连续三年下滑。商业活动的核心场景(如房地产相关的签约、开工,企业间的宴请)锐减,直接冲击了高端和次高端白酒的动销。

  信心不足最终体现在了销售上,据第三方机构公布的调研数据,被寄予厚望的2025年中秋国庆“双节”旺季,白酒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约25%。

  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白酒,更偏好低度酒、果酒等新型饮品,酒桌文化逐渐式微,这是白酒行业的长期利空。

  白酒消费的三大支柱不断松动,导致从2016年到2024年,我国白酒产量逐渐递减的,如下图所示:

  如果说需求萎缩是外部压力,那么真正导致三季报业绩“闪崩”的,是白酒行业长期依赖的“压货模式”走到了尽头。

  首先要明确,酒企的财报收入,并不等于消费者真正喝掉的酒,而是酒企卖给经销商的酒。

  在过去的繁荣期,头部酒企的品牌地位非常强势。为完成季度和年度增长目标,酒企会不断向经销商分配任务(即“压货”)。经销商则需要提前打款,来换取未来的配额。

  这就导致了“价格倒挂”——即市场上的批发价,已经低于经销商从酒厂拿货的成本价。

  以五粮液为例,其前三季度净利下滑13.7%,但为什么单看Q3就下滑了65.6%?

  因为价格挺不住了,五粮液的主力产品“第八代五粮液”(普五),其批价从年初的920元左右一路下滑至目前的820元,跌了整整100元。这样的价格甚至已经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泸州老窖的“国窖1573”。

  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超过一半的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问题。前行业渠道库存深度已达5-6个月,远远超出了2-3个月的健康水平。

  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五粮液只能帮助经销商清理库存,因此在第三季度大幅度减少了给经销商的发货量。

  这当然会让当季的销售报表非常难看,但这么做的好处是,能让经销商有时间、有空间去慢慢消化掉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酒。

  从数据上看,虽然白酒行业毛利率虽依旧高企,但净利率普遍收窄,意味着企业在渠道、营销和库存上的成本压力显著上升。利润端的集体下滑,也正是这份“三季报”的直观体现。

  2025年,即便市场需求萎缩,飞天茅台批发价回落到了1800元左右。虽然零售价也降了,但对于经销商而言,批发价依然远高于出厂价,依然有钱赚,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。

  这说明茅台也看到了整个行业的风险,主动减少了对经销商的发货任务,允许经销商喘口气。

  当有投资者提问,茅台三季度零增长,未来若转为负增长,是否会下修价值判断时,段永平的回复是:不会。

  他认为,茅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产品文化。他曾说,茅台的国营企业属性,反而是一种优势,因没有人敢改它那个配方。只要53度飞天的酿造流程不变,茅台的根基就不会动摇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茅台的商业模式:茅台这个生意和我们的消费电子比较起来,最大的差别可能就在库存上。我们这个行业的库存几乎就是垃圾,茅台几乎就是个宝。

  在段永平看来,茅台的生意模式——库存越久越值钱,叠加其在高端社交场合的绝对定价权,使其超越了普通的消费品,成为一种抗通胀的稀缺资产。因此,短期的渠道调整和业绩波动,并不影响其长期价值。

  数据显示,2025年三季度,贵州茅台从二季度末公募基金第三大重仓股,跌至三季度末的第十大重仓股,机构减持趋势明显。

  但张坤却反向操作,据其三季报披露,他管理的顶级规模的“易方达蓝筹精选”基金,在第三季度小幅加仓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。

  张坤的逻辑,在其季报中有着清晰的阐述。他并非只看白酒,而是看好整个中国内需消费的长期未来。

  他在季报中解释,市场看到了眼前的困难(比如房地产销售下滑、物价指数CPI为负),就错误地、想当然地认为,这样的一种情况会永远持续下去。

  1、中国的人均GDP仍有较大增长空间(2035年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水平)。

  2、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接近最低水平,未来提升的概率要远高于继续下降。

  基于此,他判断,未来最可能的情形是:中国消费增速>中国GDP增速>全球GDP增速。

  白酒行业快速地增长的黄金十年,确实已结束了。现在行业开始主动出清,真正的价值或许才会显露。

  至于这究竟是“最后的一跌”还是“价值的黄金坑”,也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的答案。



关闭